2018年申論必背50篇
一、人才戰略
1
決定人類前途的并不是空間、土地、自然資源,而是人的智慧與能力。
2
要預測一個城市未來潛力,人們腳步的去留是重要評判標準。
3
在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新要求的當下,人才儲備上晚一步,發展可能就晚十年。
4
今天搶人才,就是為了明天的發展。
5
在勞動力“充分供給”之后談人才的競爭其實是一種必然,也將倒逼更多地方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讓惜才成為發展的氣質(花木君提醒:化用一下,讓惜才成為企業/中國制造/城市的氣質)。
6
“搶人大戰”的關鍵不在政策與優惠,而在于發展的勢能(無限能源)。
7
唯有與當地實際結合,培厚發展的土壤,才能真正在人才爭奪戰中占得先機。
8
人才是潮水,在大洋里涌動。比起一擁而上搶人才,更可貴更難得的是一如既往愛人才。
二、治理假貨
9
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努力讓假貨成為“全民公敵”(花木君提醒:體現的是鐵腕治理,長期高壓)。
10
因地制宜,有效完善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監督網絡,依法嚴懲違規違法行為,就能不斷壓縮制假、售假的空間。
11
真貨不主動去占領市場,假貨就渾水摸魚。
12
假貨,與品質消費不兼容,更與美好生活不般配(花木君提醒:學習時要有意識的拓展,假貨與美好生活不般配,環境保護、教育不公平、浮躁的社會風氣等一切問題,都與美好的生活不般配)。
13
如果消費成了冒險,消費者不時被假貨“偷襲”,消費體驗就會遭受碾壓,遑論美好生活?
14
“追回雞,殺頭牛”的維權尷尬,讓一些消費者怯于維權(花木君提醒:維權成本高的形象化表達)。
15
攥緊的拳頭最有力(花木君提醒:人多力量大,協調各方面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16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假貨,落到消費者頭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
17
質量體現著人類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8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花木君致謝:近期很多花V主動維護花木君課程及相應知識的權益,謝謝你們)。
三、育人與教育
19
人不是因為偉大才善夢,而是因為善夢才偉大。
20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樹有堅持,對人更是如此。
21
讓高考回歸起點公平,讓招生舉措不背離政策初衷,用誠信筑牢高考公平、公正之基。
22
高考之所以萬眾矚目,是因為它仍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是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大希望,是守護教育公平及社會公平的重要底線。
23
將直接關乎教育公平的基石能否筑牢,社會公平正義能否得以捍衛。
四、民俗民風
24
合理的彩禮是一種儀式化交流,有利于情感表達,但天價彩禮則將婚姻明碼標價,容易激起攀比心理,敗壞社會風氣。
25
事實證明,單靠一紙禁令,難以改變傳統心理或激活當事人的道德自覺。
26
善于激發深蘊于鄉土熟人社會中的道德力量,還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創新中做好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
27
“同心掬得滿庭芳,文明花開滿園春”。家風連著社風,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
28
除舊布新、移風易俗,讓天價彩禮失去市場,讓健康婚俗蔚然成風,鄉風文明必將照亮更多人心。
五、實干興邦
29
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30
清談客(夸夸其談)只會錯失機遇,實干家才能贏得未來。
31
把兩會精神落到實處、將改革進行到底,關鍵就在于“實”字。實干才能夢想成真。
32
立下愚公移山志,擼起袖子加油干,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才能在新征程上成就新的作為,創造新的業績。
唐棣申論:2018年國考地市級申論大作文范文
2018年國考地市級申論第五題:給定資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系實際,以“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
(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字左右。
【范文】
試談“有”與“無”
一張小小的郵票承載著游子的鄉愁,一片發黃的秋葉寄托著城市的思念。一個人,一座城,牽絆住萬千過客的既是美輪美奐的城市建筑,也是感動人、溫暖人的公共空間。城市對于居民來說,不單單帶來商業貿易的暢通,更應喚起內心的歸屬感。城市實體是有,公共空間是無,有無相生,生生不息。公共空間與城市實體交相輝映,孕育共享、開放、綠色的發展理念,繪就城市建設的美好明天。(總論點。本題首先要理解有和無分別指什么,有是指城市的實體,如高樓大廈、商業區、工廠港口等,無是指城市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代表著城市建設理念,如共享、開放、綠色等)
城市不僅有高樓的密集,還有公共空間的人文和共享。(分論點一,前面對應有,后面對應無)高樓大廈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征,鋼鐵森林之中蘊藏著資本、人口、土地的紛繁糾葛。公共空間相當于城市的客廳,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共享魅力。位于東山口地鐵站人行通道的越秀區“廣州古城游”體驗館,是廣州首個利用城市公共空間,打造的近千米創意手繪旅游空間。近千米的展線借用東山口地鐵站的人行通道墻,通過生動的創意手繪畫展示越秀的歷史人文特色和審美情趣,讓城市公共空間共享濃濃的人文氣息。詩意地棲居,正是城市生活的最高境界。
喧鬧繁華的商業區是城市之所需,開放包容的公共場所更是城市的生命源泉。(分論點二,前面對應有,后面對應無)當我們駐足城市,看到的是車水馬龍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我們被繁華所迷惑,被物欲所障目。城市的功能如果僅僅局限于封閉的購物中心、酒店、商業街,便會喪失開放包容的脈脈溫情。黃浦江是上海人的母親河,是海派文化的孕育者。因為歷史原因,黃浦江沿江空間被各大單位占據,連通上多有梗阻,公共屬性漸弱。為了讓城市與人更好地建立連接,上海貫通開放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再次激發出城市的活力和生機。
碼頭廠房終究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綠色盎然的生態空間永遠朝氣蓬勃。(分論點三,前面對應有,后面對應無)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一座座工廠和碼頭拔地而起, 煙囪林立, 迎來送往,在城市發展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工廠港口依然是城市發達的標志,但人們對綠色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更加渴望新鮮的空氣和舒適的空間。“綠楊城郭是揚州”是過去人們對揚州生態環境的總體印象。如今,揚州在城市黃金地塊規劃建設了一批小巧精致的生態中心、生態體育休閑區。“口袋公園”見縫插針,遍及城市。出門見綠,成為揚州人的新驕傲。
城市的有形實體,勾勒出城市建設的輪廓;城市的公共空間,賦予城市以性格特質。共享幸福時光,擁抱開放時代,放飛綠色夢想,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第5篇:2018年4月廣西區考A卷申論范文-歷史文化的死與活
2019年新年第一篇文章,今天給大家分享2018年廣西區考考的一篇作文。廣西在2018年之前一直參加聯考,但2018年是自主命題,于2018年4月12日考試,即在聯考前3周左右。對廣西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準備了。
另外,本題的主題雖是老掉牙的“歷史文化”,但是考法很活,加入了辯證思維在里面,值得重點關注。具體范圍如下:
“給定資料7”中提到,“活著”的歷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歷史。請從這句話引發思考,結合給定資料,聯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50分)要求:(1)觀點明確,認識深刻;(2)邏輯清晰,語言流暢;(3)結合“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4)字數不少于1000字。(2018年4月廣西區考)
歷史文化的“死”與“活”
“‘活著’的歷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歷史”,這句話內涵豐富,一是強調了“歷史”與“文化”的區別,即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二是道出了歷史與文化之間的相互貫通,歷史可以變為文化,文化也可以變為歷史,二者間可以相互轉化。認清了此內涵,有利于我們正確看待、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
歷史是“死”的。“死”指事物退出社會的舞臺、消亡,不再為人類所用?;蛘哒f,不再為人類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僅僅是過去的事實。在清末退出歷史舞臺且為人類服務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幾百萬件冰冷的文物、在全國各地逐漸凋敝甚至被廢棄的古宅院落、那些即將失傳或者已經失傳的傳統工藝,這些,都是“死”的歷史……
文化是“活”的。“活”指事物正在發揮它的價值,為人類所用。比如說,已實施十幾年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民眾所熱衷的網絡購物、政府在積極推廣的電子政務、大叔大媽們熱愛的廣場舞、近年逐步實施的二孩政策……這些都是屬于當下社會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正在為人類所用,都是“活”著的文化。
歷史的“死”和文化的“活”之間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
文化失去生命, 就變成了“死”的歷史。文化衰亡,變為歷史,有其歷史必然性。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舊事物的滅亡,就是文化變為歷史的過程,是由“活”到“死”的過程。所以說,文化終究會變為歷史。比如說,科舉制度是歷史上“活”的文化,人類使用了一千多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不足之處逐漸凸顯,最終被廢除,變成了“死”的歷史。
賦予歷史以“活”的生命,歷史就變成了文化。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具體而言,是事物內部質與量變化的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引發質變,產生新事物,但這并不意味著舊事物中沒任何積極因素。換言之,“死”的歷史中,依舊有“活”的因素。我們既可以給予外力推動,讓歷史復活,成為“活”的文化;也可以吸收歷史中“活”的因素,促進新事物的發展。
比如說,優秀的傳統文化京劇,深受民眾喜愛,但因受到其特定的表演形式等限制,發展式微痕跡逐漸明顯,甚至有從文化變為歷史的潛在危險。近年來,網絡直播平臺抓住了受眾的視聽習慣和審美需要,給予了京劇新的表現形式,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再比如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藏,它們身是死的。但是故宮博物院通過發掘文化器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并將其轉化成設計要素,使其與符合現代生活形態的新形式相結合,創制出滿足使用者物質和精神需求的設計產品,讓歷史“活”起來,變成了文化。
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有其本身的規律,有些文化必然會消失,成為“死去”的歷史;有些“死去”的歷史中,也蘊含著“活著”的價值。我們要正確看到有些文化的消逝,也要充分挖掘“死去”歷史中的積極元素,讓歷史“活”起來,為人類所用。(作者:華圖教育孫緒瑞)
文章結構:
本篇文章寫作容易有以下幾點誤區:
1.沒有講清楚歷史與文化的區別是什么。
2.“死”與“活”是什么意思沒有講清楚。
3.死與活之間是什么關系及如何論證沒有講清楚。
4.盲目的提出若干措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